加密市場週期訊號|by Marcus Jin

加密市場週期訊號|by Marcus Jin

Share this post

加密市場週期訊號|by Marcus Jin
加密市場週期訊號|by Marcus Jin
風險尚未定價、敘事已經失真:牛市的最後一段在此展開

風險尚未定價、敘事已經失真:牛市的最後一段在此展開

Marcus Jin's avatar
Marcus Jin
Aug 04, 2025
∙ Paid
92

Share this post

加密市場週期訊號|by Marcus Jin
加密市場週期訊號|by Marcus Jin
風險尚未定價、敘事已經失真:牛市的最後一段在此展開
19
8
Share

自 2023 年市場深陷殖利率倒掛與衰退預期之中,到 2024 年通膨壓力逐步緩解、政策轉向、風險偏好快速回升,整體市場氛圍已從極度保守轉為集體樂觀。如今,市場主流的期待集中在——聯準會將於 2025 年下半年啟動降息,進一步延長資產牛市的生命。

但在我看來,這樣的預期可能是本輪週期最具誤導性的部分。

這篇文章將從三個核心面向切入:宏觀政策結構、信用市場風險、以及鏈上資金行為,系統性說明為何我認為——我們所處的位置,並不是一輪新牛市的起點,而是典型的牛市尾聲階段。

這是一個市場看似最穩定、但實際最脆弱的時刻。當所有人都期待降息將再次推升行情時,真正需要問的問題是:聯準會為何需要降息?


宏觀架構:寬鬆仍在持續,但風險已悄悄累積

1. 實質流動性依舊寬鬆

聯準會的「淨流動性」可透過其總資產(WALCL)扣除財政部普通賬戶(TGA)與逆回購操作(RRP)來計算。目前此指標約為 6.16 兆美元,略高於去年同期水準。

雖然聯準會名義上仍在執行 QT,但逆回購(RRP)餘額自高點 2 兆美元快速下降至 1000 億美元以下,使資金重新回流商業銀行體系,推升超額準備金水位。

這代表:資產負債表雖在縮,但市場的可用流動性並未實質緊縮。

這也解釋了為何 2023–2025 年風險資產如美股和比特幣能維持強勢:緊縮是名義的,寬鬆是實質的。

2. 殖利率曲線「轉正」不等於無風險

T10Y2Y 自深度倒掛(-100bps)回升至 2025 年中的 +0.5%。許多投資人將其視為利多,認為「軟著陸」成功。但歷史上殖利率曲線的「轉正」往往不是起漲點,而是經濟衰退的前奏。

這是典型的「滯後效應陷阱」:政策效應的遞延,正在被市場錯誤定價為樂觀訊號。

3. 信用利差貼近極限位置

高收益債(HY)利差目前僅約 2.9%,低於長期平均值(4.5%),且接近 2021 年市場見頂時的水準。這代表市場幾乎完全忽略信用風險,資金正以極度樂觀的方式定價未來現金流。

這類極端壓縮的信用溢價,往往代表市場已過熱。


政策訊號與市場情緒的錯配

1. 通膨下行,市場誤解政策轉向

CPI 與 Core PCE 自 2023 年起持續下行,給聯準會降息空間。然而市場解讀這是「利率下行、風險資產繼續上漲」的利多,忽略了核心邏輯:

聯準會降息的前提,往往是經濟結構「不可持續」。

利率變動本身代表問題,而不是解方。真正讓市場上漲的不是「降息」,而是「政策可預期且穩定」。

2023–2024 年市場上漲的根本原因,其實是政策的穩定,而非方向的轉變。

2. VIX–MOVE 分歧揭露情緒扭曲

在市場週期的尾聲階段,資產價格往往表現出與基本面脫節的繁榮景象,而風險的真正訊號,往往藏在波動率的錯配之中。

回顧歷史,每當市場從表面上的穩定滑入下一階段重定價之前,總有一個關鍵特徵反覆出現:

  • 2007 年次貸危機前夕,股票市場看似風平浪靜,實際上債券市場早已感知風險。

  • 2018 年 Q4 的「縮表引爆點」,聯準會收緊資金、債市反應劇烈,而股市直到最後一刻才出現暴跌。

  • 2021 年底至 2022 年初的升息轉折,當市場還沉浸於「永續寬鬆」與資產泡沫時,債市波動率已提前告警。

這三次重大調整背後都有一個共通特徵——MOVE 指數(代表債市波動)持續高企,顯示利率與信用市場對潛在風險高度敏感;而 VIX 指數(代表股市波動)卻維持在異常低位,反映投資人對風險的感知嚴重滯後。

這種「高 MOVE / 低 VIX」的結構性分歧,在過去幾個主要週期尾聲(如 2007、2018、2021)都曾出現,往往被市場忽視,卻最終導致資產價格大幅重估與流動性壓縮。

而現在,我們正再次看到同樣的情況重演。市場表面平靜,實則底層波動暗湧,風險正在醞釀,只差一個引爆點。


資產輪動與估值分化:典型的尾聲結構

目前市場資金高度集中於少數高成長題材,如 AI、半導體與平台型科技股。這些板塊的估值明顯偏離歷史均值,P/FCF 普遍高於 20–30 倍,PEG 指數也超過 2,顯示市場正以極高的預期來定價未來現金流。

與此同時,防禦性產業如醫療、民生、公共事業等,估值則跌至近十年相對低位。這類資產的基本面並無惡化,甚至多數具備穩定的自由現金流與股東回報,但在當前資金輪動下被市場忽視。

更值得關注的是,公司內部人買盤已降至多年低點,代表企業管理層對當前價格缺乏持股意願。歷史上,這往往是市場階段性見頂前的常見信號。

此外,「巴菲特指標」(總市值/GDP)已創下歷史新高,遠超過 2000 年網路泡沫時期的水準,進一步說明市場價格已嚴重脫離實體經濟。

當估值分化擴大、資金擁擠效應加劇,而聰明資金開始撤退時,市場極可能已站在週期末端的邊緣。


鏈上行為:從供需失衡中洞察市場階段

1. BTC 交易所餘額創低

比特幣交易所餘額持續下滑,已回落至 2020 年水準。這代表流通中的可售資產大幅減少,賣壓幾乎完全缺席。

這是極高信心下的典型晚週期現象,但也是非常脆弱的結構:當價格未再創新高時,獲利了結與供給回流可能瞬間觸發深度回調。

2. SSR 指標進入警戒區

穩定幣供應比(Stablecoin Supply Ratio, SSR)是我長期觀察市場動能的重要指標之一。它的計算方式,是將比特幣市值除以穩定幣總供應量。其核心邏輯是:

SSR 越低,代表市場中有越多穩定幣等待部署,潛在的買盤動能越充沛;
SSR 越高,則意味著穩定幣已被大量動用,市場缺乏新一輪推升資金。

截至 2025 年第二季,SSR 已回落至 2024 年 3 月比特幣展開上漲前的水準。然而,這次我們面對的環境與當時不同:

  • 比特幣價格已從低點顯著上升;

  • 穩定幣總供應卻未同步擴張;

  • 代表市場大部分的可用資金可能已經進場,而非尚未部署。

這樣的結構,對價格來說其實是一種壓力,而非支撐。因為:

  • 若無新的穩定幣流入(也就是新增資金),

  • 或沒有山寨幣大規模兌換回比特幣(拉高 BTC.D),

若沒有新資金流入、或主流資產輪動(如山寨轉 BTC),比特幣將缺乏推升動能。

那麼比特幣要持續推升,就只能仰賴其他短期催化劑——如短倉擠壓、ETF 資金淨流入,或非理性 FOMO。

問題在於:這類動能通常難以持續,且往往代表週期的尾聲。

更重要的是,在這個階段,我不認為散戶會再大量以穩定幣進場補充資金。從鏈上數據來看,新增鑄造的 USDT/USDC 規模明顯下降,反映市場已進入資金遞減階段。

SSR 的回落不是利多,而是一種信號:如果資金結構不變,市場動能將難以為繼。

這也正是我近期提高警覺、逐步調整倉位結構的原因之一。當潛在買盤無法補足時,即使價格短期維持強勢,也很難支撐真正可持續的上漲。

This post is for paid subscribers

Already a paid subscriber? Sign in
© 2025 Marcus Jin
Privacy ∙ Terms ∙ Collection notice
Start writingGet the app
Substack is the home for great culture

Share